top of page
有感公民
芬蘭以人為本的公民教育 在台灣恆春國小發芽
天下雜誌在 2015.11.17有一篇「老師不教公民課,芬蘭公民教育為何第一?」的文章,描述芬蘭沒有公民課,但用全人教育為理念,來形塑他們的公民意識。芬蘭人認為尊重別人、懂得溝通,負責任的公民,是可以「練」出來。文章最後呼籲「相信先有好老師,才有好教育,在第一線教師身上投資最多...回到人本,先學如何做人,再學做公民、做國民。」2016年9月在台灣,有一群恆春國小的老師,嘗試改變教學方式,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的參與式課程,讓公民意識在台灣小學生埋下種子。
在教育場域實現夢想
陳佩樺,恆春國小五年級老師
「我們其實就是農夫,在孩子們的心裡播種,這個種子什麼時候會開花,是現在是未來都不知道,可是期待這個小小的種子未來可以讓孩子有不同的生命經驗,然後更加知道說未來自己回饋於這個社區。
恆春孩子對古城是無感的,透過打光,引導他們跟自己生活的環境產生連結,去思考、解決西門門洞窄的交通問題,讓公民的種子在心裏慢慢發芽。」
課本以外的新嘗試
林良吉,南灣分校四年級老師
「在很多我們以前的課程裡面都融入愛故鄉、愛社區,但沒有明顯地說一堂課給學生去做什麼。但是因為有這一次的這個機會,去實施這個課程,我發現制式課程裡面有很多的東西是沒辦法去教學,我們自己老師也學到東西,然後也在學生的身上學到東西,而且這些東西其實在課本上是沒有的。」
點亮一條讓故鄉孩子回家的路
偏鄉國小校長江國樑在恆春住了39年,退休前有一個心願「照亮心燈,讓真正好的素養長出來,翻轉在地,點亮小鎮的文化希望」
更多老師回饋
【公民教育】恆春孩子對古城是無感的,透過打光,引導他們跟自己生活的環境產生連結,去思考、解決西門門洞窄的交通問題,讓公民的種子在心裏慢慢發芽。
陳佩樺
恆春國小五年級老師
【美感教育】赤子之心的學生,透過感官體驗生活,比大人們的預期來得精彩,出乎意料的樂在其中,玩得很開心。孩子們對於感光,和感受呼吸是一樣的
四年級老師
恆春國小
光與情緒的連結,表達力的練習,公民意識與生活的關係,沒有標準答案的引導學習,老師的收穫遠遠大於一開始的焦慮與阻力
六年級老師
恆春國小
孩子怎麼會那麼棒?當老師放手,讓孩子們去操作,他們在驚嘆聲中探索學習,解決問題,是非常特別的學習經驗。是否是我們太少開發他們的潛能?
五年級老師
恆春國小
Please reload
參考素材:
天下雜誌在 2015.11.17有一篇「老師不教公民課 芬蘭公民教育為何第一?」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2486
天下雜誌 公民教育專題 http://www.cw.com.tw/magazine/magazine.action?id=601
天下雜誌 把老師的論述能力找回來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28399
公民可以透過教育 技能 思辯、負責、尊重、參與、閱讀。這讓他心嚮往之。因為卡根展現的,正是教師應該具備的核心能力:論述。教育現場的主角就是師生雙方,思辨在彼此之間流通。 老師把自己的論述能力找回來,不是照本宣科的PPT教案解說員,若再面對已經對文字閱讀缺乏深刻感受的學生,其結果將是師生雙方都陷入「思考弱化」的窘境。我們看到老師為了學生,再次學習,確實,當教育者也在自我教育,不過分強調學生應該學到什麼,師生共同思辨成長。
價值洗牌,人才競爭力重新定義 不再標準化的教育,考驗身為父母師長的我們 你,還在用過去的框架衡量孩子的將來嗎?
看看芬蘭小學生道德課學些什麼?根據課程大綱,芬蘭小學生一到五年級有四個核心內容,第一是「人際關係與道德成長」:老師會帶著學生討論什麼是同理心?如何分辨是非?什麼是友誼?日常生活,如何落實正義?富有與貧窮會影響正義的判斷嗎?什麼是思想的自由?什麼是宗教的自由?如何寬容?如何避免歧視?
第二個核心內容是「自我認知與文化認同」:老師要學生自問,我是誰?能做什麼?身邊有哪些不同文化與生活背景的人?芬蘭文化有什麼特色?世界上其餘古文明有何特色?世界各國有哪些不同的信仰與生活哲學?芬蘭也在道德課,灌輸小學生「人權與社區的概念」。小學生必須能夠理解,群居的真義。群居需要遵守哪些規定,人與人之間如何達成協議,人際往來間承諾、信任、公正等黃金法則的重要性。權利如何與義務對應?兒童權是什麼?人權又是什麼?平等、和平與民主,對全球的未來有何影響?最後一個核心內容,是探索「個人與世界」的關係。包括:自然環境、人類的進化、地球與宇宙、永續發展等議題。
將學生的參與納入課程設計的過程 在這次的新課綱裡,我們首度要求老師必須積極將學生的意見納入課程規劃和發展過程中,也要培養學生對自己的學習做出反思的能力。因為學生要因應未來社會的變革,必須有意識地認知和檢視自己的學習過程、目標、結果。 這是我們和各地老師訪談後,所形成的改革方向。因為老師普遍希望在設計課程的過程中,有更多外部支援,有更多和同事、學生、家長討論的機會。在芬蘭,老師是高度專業、相當受人敬重的職業,老師習慣自己安排好課程所有細節,如今我們要學會花更多時間來傾聽。 將學生參與納入設計課程的過程裡,並不會削弱老師的地位和專業,因為我們是詢問學生的「學習」經驗而非教學,學生最瞭解自己是否喜歡目前的教學方式、是否有學習效果,而設計教學的責任還是在老師,我們不會把成人的責任加到孩子身上。如同在家庭中,儘管家長聆聽孩子的意見,但最終要負擔責任的還是家長。
現在的政策主導者都想到用「考試」,老師也沒有經過訓練,用超然的角色教學生思辯、思考,沒有讓孩子讓他自我探索的機會。
「教育應該培養會表達、思考和自主學習的孩子。」葉丙成說,全世界都在講創新,但創新不是自己覺得酷就好,重點是要解決別人的問題,所以要培養洞察力。「台灣人很會忍,創新者必須學習洞察別人的需求。」
bottom of page